石斛是中國傳統的名貴中藥,最早記載于《神農本草經》,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。
唐代開元年間古籍《道藏》,將石斛、雪蓮、人參、首烏、茯苓、蓯蓉、靈芝、珍珠和冬蟲夏草并稱為“中華九大仙草”。
赤水因赤水河與長江流域相聯,因而盡享黔、川、渝文化福祉,承接中華醫藥文化福蔭。在赤水河流域黔、川、渝毗鄰地區,民間群眾自古以來對赤水金釵石斛頗多好評,將其譽為“人間仙草”。明清時期,赤水河流域及長江中游瀘州重慶一帶即有民謠稱:“赤水中藥首推石斛,黔北蘭花(注:赤水金釵石斛又名吊蘭花)標榜金釵,天地造化一棵仙草,治病養生長壽逍遙”。生動描述了名貴中藥材——石斛的產地是在赤水,同時也表達了它是金釵的形狀,用“首推”和“標榜”來概括赤水金釵石斛的價值和地位。
據《赤水縣志》記載:赤水境內野生金釵石斛資源曾十分豐富,常年收購量在200—300噸之間,產品銷往上海、北京、廣東等地。由于石斛生長在巖縫中和寄生樹上,繁殖能力低,發蔸慢,過去的成藥采集是連蔸拔起,拔一蔸就少一蔸。自20世紀60年代后,隨著市場需求量增加,無節制、無計劃的采集使野生石斛資源受到毀滅性的破壞。到了90年代中期,赤水市野生石斛產量不到兩噸。金釵石斛被列為國家珍稀瀕危二級保護植物。
20世紀80年代初期,赤水市開展人工栽種石斛試點,傳統栽培面積不到20公頃。
1997年,為了能使這一珍稀藥材得以發展和壯大,赤水市在產業結構調整中,把金釵石斛列為赤水后續支柱產業。
1998年,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復在赤水市建立“石斛生產基地”,規劃發展原生態石斛栽種面積2000公頃,是中國的金釵石斛基地。
2006年3月,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赤水金釵石斛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,赤水金釵石斛成為貴州省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中藥材產品,也是中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石斛品種。
2010年,赤水金釵石斛種植取得歷史性突破,主要得益于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,石斛產業前期投入較高,每公頃石斛需投入7萬元左右,一般農戶難以承受。對此,赤水市采取多形式、多渠道的資金投入,給予貼息貸款及種苗補助,并對種植大戶給予獎勵,由此形成一整套的獎勵機制。同時,赤水市質監局與相關部門合作發布了《赤水金釵石斛標準》與《赤水金釵石斛生產技術操作規程》,為石斛種植提供技術支持,使石斛在原生態環境中,從選種、栽植、管理到采收、加工等各個生產環節實施標準化管理,并達到速生、優質、高產的效果。